首页 行业资讯 当前
华为“通行证”被曝获取观众隐私,欧美是否过于敏感?-IOTE物联网展
发布时间:2023-03-23

RFID射频识别作为一项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传感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快速自动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但RFID在获得广泛应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和考验。

近日,在2023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因向观众发放参观“通行证”而引起了西方媒体以及观众的指责——违规跟踪获取观众的隐私。


图片


根据相关报道称,华为在本次大会的通行证中集成了RFID和蓝牙技术来收集观众在华为展区入口处的刷卡时间、实时位置信息以及观众的停留时间。收集和处理这些信息仅用于检查访问者对华为产品的兴趣,最终目的也仅是提高服务质量。

然而部分观众因好奇,拆开了华为的“通行证”,发现里面有一个小的塑料容器,再进一步拆开塑料容器后发现里面有一个微小的电子芯片。因此部分观众怀疑华为借助相关技术,对其进行了违法数据获取。


图片


作为该事件的回应者华为表示,华为本次大会使用的“通行证”中的芯片最远感知距离仅70米,只是用来分析客户对华为展台产品与技术的满意度调查,不会对任何一名观众进行数据跟踪。同时,观众在离开华为展厅时,应该立即归还进场时领取的通行证(包括:胸牌+挂绳),而不是将其带走。

据悉,欧洲部分国家是有保护用户隐私的法律规定的。例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规定,公民有权知道他们的哪些信息正在被收集,收集的目的,以及后续将在何处使用。

在相关报道的评论中有提到,隐私保护确实是重要的,但也应当根据当下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是否属于“个人隐私”。例如当前处理的信息是可以识别到个人身份信息,那么保护该隐私信息是极其关键的(个人身份信息是指那些可以唯一的标识、定位或联系个人的信息。例如,姓名、社会保险号、护照号、金融账号、信用卡号、指纹等生物特征被认为是PII的数据元素)。而例如年龄、性别、居住城市、宗教信仰等可以被多个人共享的特征,则不属于个人身份信息,也就不存在隐私保护一说。


图片


RFID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项物联网工程的支撑技术,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有目共睹的,但RFID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也值得各企业重视并加以解决。同时,设计一套系统完善、灵活方便、安全可靠的RFID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发现问题,并不断提出新的设计思路、软件算法和解决方案才能适应我国各行业对射频识别系统迫切的使用需要。


【上一篇】三星自研UWB芯片,或不仅是对标苹果,已有重要规划-IOTE物联网展
【下一篇】不起眼的头盔,上百亿的IoT市场-IOTE物联网博览会
相关文章
粤ICP备05006090号-11 版权所有@IOTE 物联网展始于2009 | 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