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行业基本信息
无人配送,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配送方案,分别是无人车、无人机和机器人。而配送服务又可以分成B2B配送、B2C配送和C2C配送。
目前主流应用的无人配送方案是使用无人车对商品进行B2C配送。无人车是以自动驾驶为核心技术,进行上路自动驾驶、感应路况、与用户进行人机交互等操作,可在任意时间为用户配送快递或其他物件的设备。
对于送货机器人,其产业链由上到下可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行业、中游本体集成制造业以及下游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车百智库
产业链上游主要涉及AI芯片、传感器、控制器、导航定位设备等等。传感器部分主要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红外传感器(用以人机交互)以及图像传感器(摄像头),以此来保障L4级别的无人配送车自动驾驶。
产业链中游主要为电商巨头、互联网企业、餐饮配送企业以及少部分的专营无人配送车的企业。在产业链中游的参与者中,京东集团最早启动对自动送货机器人的研发工作。
产业链下游,目前末端配送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外卖配送、疫情防控酒店配送、校园配送以及末端物流配送四大领域,此外,还有小部分使用清洁消毒环卫车以及安防无人车,为市政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无人配送,市场如何?
前不久,深圳立法,无人车登记后可上路,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将于8月1日起实施。有些人会纳闷,无人驾驶技术还处于瓶颈,为何政策已然先行?其实这个无人车,也包括了无人配送的车。从一开始,立法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部分无人配送车先上路,以风险较低的“物”作为乘客。在积累了足够的数据量后,才会推进载人的无人驾驶汽车。
而在北京,立法的针对性就非常明显。去年5月25日,北京市发布《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版,京东、美团、新石器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无人配送上路资质的3家企业,实现了“持证上岗”。
上海,在疫情之中运力告急,北京的美团无人配送车为其解决燃眉之急,为上海后期的运力系统分担了一些压力,保证生活用品的配送。疫情之后,上海政府也在积极地推进无人配送车的政策。
而目前,无人配送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快递和即时配送,后者包括外卖、生鲜宅配、商超零售、医药配送等。在这些场景下都蕴含了巨大的价值。由中商情报网统计,2017-2022年中国快递业务量仍维持着30%左右的高速增长,市场空间巨大。
而相应的人力配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无人配送车就是在快递与外卖领域运力上新的增量,于是,从顺丰到美团再到菜鸟等,都在持续加码无人配送领域,以通过更加强大的运力来协助其主营业务的生长。
无人配送市场玩家动向
从无人配送的三种服务层面以及配送重量进行分类,无人配送服务商大体按照下图所示。
具体到不同的厂家,无人配送的玩家以其主营业务为核心,围绕其自身需求来研发无人车并进行实验的。下面选取几个比较优秀的无人配送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京东
2017年6月18日,京东第一代配送机器人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完成了全球首单配送任务。京东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可通过雷达和传感器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能主动规避道路车辆及行人、对交通信号灯进行识别、自主停靠配送点,独立完成整个配送流程。从行业整体路测情况来看,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自动送货机器人在感知、执行、交互、决策功能上还有大幅提升空间。
图源:京东物流官网
2020年10月,京东物流宣布与江苏省常熟市合作,建设全球首个无人配送城”。目前,30多台京东无人配送车已经在常熟落地运营,常熟采用智能快递车与快递小哥协作运营的站点已经超过20%。
据媒体报道京东物流已申请并公开的无人配送领域相关专利超过400项,涵盖配送场景下的环境感知、高精定位、决策规划控制、仿真、操作系统和外观结构等多个方面。
菜鸟
2018年,菜鸟ET实验室宣布小批量生产GPlus并进行商业化模式探索。第一代GPlus的载重为100kg左右,续航里程为60km,最高时速为15km。2020年,达摩院旗下自动驾驶实验室与菜鸟无人物流车研发部门整合,后者从菜鸟体系剥离后并入前者,组成了一支大约300人的团队,阿里无人配送研发和运营探索进入新的阶段。
2020年后,菜鸟无人车在成都、杭州、北京等城市进行先行试点,此后又将无人车驶入高校,为校园内的学子解决快递配送的问题。据调查,菜鸟在高校已经有大量无人车投放,目前有近500台无人车为全国200多所高校提供快递配送服务,在校园配送领域中占比最多。
图源:2018杭州云栖-菜鸟发布新零售物流无人车
美团
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美团无人配送车开始在北京顺义落地生鲜配送业务。根据美团官方数据,截止21年4月底,美团无人车配送服务在顺义配送范围已拓展到20多个小区,累计配送3.5万订单,自动驾驶里程近30万公里。
21年4月,美团联合毫末智行推出“魔袋20”,相比于上面三家厂商,美团的无人配送车没有将内部空间进行分隔,而是将整体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做出类似于车后备箱的超大空间,而其对运载物品的定义也更加开放,魔袋意味着什么都能装,而不仅局限于外卖行业。
图源:美团无人配送车
新石器
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简称“新石器”)成立于2018年2月,创始人余恩源为连续创业者,在创办新石器慧通之前,曾于2011年创办新石器龙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物流行业的科技创新。先后研发了快递柜与广泛用于现代物流行业的PDA扫码枪,很大程度提升了末端快递配送的效率。
图源:猎云网
目前,新石器已投资建设全球首座年产量1万台规模的L4级无人车智造工厂,已经连续迭代量产四代车型,在算法及产品工程化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新石器旗下有四个产品类型:零售型、快递型、运输型、安防型。分别对应无人零售、无人快递配送、无人商品配送、安防机器人四大领域。主要在一二线城市的公园、园区部署,致力于建设运营规模化无人车队,用无人车重构智慧城市物流基础设施。
无人配送,应用广阔
目前,无人配送车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场景。末端配送中主要是快递、物流、外卖和零售场景,而市政端主要有环卫、安防和疫情服务。
快递场景
快递场景,以电商为主,我国电商市场高度集中在几家寡头里面,其本质都是为了其电商主营业务而发展的科技路线。国内的主流玩家,有阿里旗下的菜鸟,京东旗下的京东物流,德邦旗下的德邦小D,顺丰旗下的小魔驼,行深智能等,集中于为阿里、京东、通达系和顺丰提供快递物件的运输。
外卖场景
外卖也属于集中度较高的应用领域,主要是美团和饿了么的竞争。美团的路线清晰明了,其不断迭代的魔袋很好地满足了它在外卖领域运力的需求。而饿了么则走了一条更加开放的路,共建无边界生态,将自己在外卖领域的运力需求派给其他无人配送已具规模的企业,并对它们进行投资,如擎朗智能科技、优地科技等。除了无人车,饿了么前段时间也获批了无人机配送航线,意味着它们可能不局限于陆地,而要开辟更大的天空。
图:饿了么无人机配送员
零售场景
零售领域处于百花齐放的市场。白犀牛与永辉超市合作推出无人配送车;一清创新为园区、码头、机场等场所提供移动零售;美团依靠自己平台的存量订单来卖菜;新石器通过无人车售卖快餐、咖啡等零售商品;行深智能在景区、校园进行无人零售。整个零售市场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场面。
环卫与抗疫场景
环卫场景主要是面对需求而产生的针对性创新。目前在该领域活跃的玩家有仙途智能、智行者、钛米机器人、金龙汽车、东风汽车等等。这类需求的产生,一部分是因为如今环卫工人数量减少导致城市环卫的需求有缺口,另一部分是因为近年来的疫情,政府需要一些消杀工具,而环卫车,既不会感染新冠也可以于非生活作息时间进行消杀,得到政府部门的青睐。其次,在隔离酒店,许多地方也采用无人配送车送餐以及送核酸检测试剂的方式,以减少人员的交叉感染。
图:无人驾驶环卫车对道路进行清洁
安防场景
在安防领域使用无人车,主要是运维巡检、交通安全指挥以及急救设备运输。有高新兴、普渡科技、赛特智能、YOGO ROBOT等企业进行业务布局。在疫情来临之际,也有许多的安防无人车拓展领域,在疫情场景为医院等特定场所提供解决方案。
仍有许多质疑声
随着近年来疫情的肆虐,无人配送市场好像风生水起,但是事情过后,无人配送好像又趋于平静。从现在来看,无人配送市场难以爆发式增长的原因有三:
①落地的问题,即便无人配送有了技术,但是对于实际场景和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车进行横向配送的情况。举个例子,即使再先进的无人车,也无法解决上楼和乘用电梯的问题。在实际场景的应用,有着超乎想象的复杂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法能解决的,还需要配套的解决方案。其次,关于无人配送的商业模式,共享形式走不通,低客单价回本周期过长,使得大部分对于无人配送的投入仍处于浮亏的状态。
②无人配送的解决方案仍存在一定缺陷,诚然,无人配送能解决一定的运力问题,但是只能应对非常简单的路况及环境,如果要将无人车投放到公路上运行,现有的L4无人车通通无法达到标准。不仅如此,无人配送车引入社区的条件非常苛刻,要有3000人以上规模的社区、道路相对宽敞(2M以上)、还需要无人机教练的长期驻场等等。虽然无人配送能带来便利,但是也有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③成本和路权,是无人配送发展最大的拦路虎。经常能冒出三两新闻,上路的无人车未按照正常交规行驶而导致车祸,给其他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同时,无人配送车售价在20-30W不等,即使今年4月份毫未智行发布的小魔驼刷新了无人车的最低价,卖到了13W,但是考虑运营成本以及后续维修成本,这里面的费用仍然是偏高的。如何解决无人车的成本问题,可能还需要一次大的行业重整,保留出几家企业进行规模化复制,才有可能进一步压缩成本了。
总结
其实,各种大型企业布局无人配送,不仅仅是为了配送产品。如果无人配送行业能够继续发展,那么会积累下大量的路况及行驶数据,作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训练集,为无人驾驶的成功实现提供数据底座。这也是阿里、百度、京东等大型企业布局无人配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目前,这个市场刚刚兴起,还有许多的机会等待探索,未来,相信我们能看到成熟的无人配送甚至自动驾驶市场,将智能化生活的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