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展商动态 当前
48小时两场跨界:三菱X鹿明、上汽X逐际动力,当巨头握住机器人的手
发布时间:2025-07-25

7月23日,上汽北京与逐际动力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一天后,鹿明机器人宣布与三菱电机合作开发下一代工业级人形/四足机器人核心组件。

一个是汽车行业领军企业,一个是获阿里、京东投资的机器人企业;一个全球百年工业巨头,另一个则是2024年成立、半年内完成三轮融资的机器人企业,两对看似天马行空的组合,却在机器人领域握起了手。


它们指向了同一个产业浪潮——具身智能与柔性制造的相互驱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涌向生产线,并激发不同赛道的企业之间迸发火花,实现1+1>2的协作效果。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柔性制造。

如水般至柔至刚,柔性制造就是让制造系统像水一样流动,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变形重组,满足需求变化。

汽车、电子、服装等很多行业,都在利用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让生产线像积木一样灵活搭配,实现柔性制造,提升能效。如特斯拉工厂通过柔性线生产不同型号车辆,苹果供应链则能切换iPhone的配置和颜色等。

上汽与逐际动力、三菱与鹿明的跨界合作,恰恰是这一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例如鹿明机器人在仿生机器人算法、关节模组及场景化解决方案上,具备显著技术优势,三菱则拥有伺服系统、运动控制及工业物联网(e-F@ctory平台)等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与深厚工业积淀。

双方合作研发下一代工业级人形/四足机器人核心组件(如高性能伺服驱动器、轻量化关节模组),既能将企业本身的技术优势应用于其它领域,又能拓展机器人组件灵活性与适应性的边界,并帮助企业抓住机器人这一风口的发展机遇。

当三菱深耕多年的伺服系统与运动控制技术,注入鹿明在仿生机器人算法与场景化解决方案的创新基因,工业场景下的高精度运动控制、多机协同作业、能耗优化等技术壁垒,或许会迎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工业机器人的未来,不再是笨重钢铁的简单堆叠,而是以柔性为支点,撬动制造流程的智能重组。

再来看上汽与逐际动力,车企入局具身智能赛道并不少见、甚至已经算得上一种趋势。但车企与机器人企业的碰撞,仍在擦出前所未有的火花。

这种跨界的底层基因,是具身智能落地的迫切需求——机器人不仅需要聪明的大脑,更需要能适应复杂物理世界的灵巧身体和真实场景。

一方面,汽车的感知、规划、控制等涉及复杂传感器和算法系统,能够迁移到机器人行业、实现技术复用,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柔性制造;而机器人技术的进化,又为汽车产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新引擎。

另一方面,汽车制造庞大而精密的流水线,为机器人提供了绝佳的验证场地。

上汽与逐际动力将开发面向汽车场景的具身机器人算法研发、系统开发、工具链部署等关键能力,如果逐际动力的人形与四足机器人在上汽的车间里,完成高精度装配、复杂环境巡检等任务,其价值远胜于实验室中的千万次模拟。

这种技术与场景相互驱动的跨界联姻,正在深刻重塑机器人行业格局:

真实工业场景的严苛需求,将倒逼关节模组、驱动控制等核心硬件的性能极限不断突破。

而大规模化场景应用,将推动机器人成本下降拐点的临近。特斯拉预计Optimus人形机器人未来单价可降至2万美元以下,规模化应用正是其核心支撑(*除汽车工厂外,Optimus还在全球首家特斯拉餐厅Tesla Diner“上岗”了,负责分发爆米花、送餐等工作)。

除与三菱联手外,鹿明还与智能物流装备龙头德马科技,围绕具身智能技术在物流及智能制造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达成合作。

此外,长安汽车与海尔集团也在近日开展车家生态合作,并将推动内部平台专属权益共建共享,在人形机器人、大健康、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合作……

通过越来越多的跨界合作,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与场景,得以编织进不同产业升级的脉络中。具身智能带动了柔性制造的新一轮革命,而柔性制造也为具身智能带来更多可能性。

这些“刚柔并济”的探索都在合力推动具身智能大规模商业化临界点的到来。从实验室到千行百业的车间,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与跨界融合,比任何时候都更让人期待。


【上一篇】普渡机器人将亮相AGIC 2025深圳通用人工智能展,邀您共赴AI科技盛会
【下一篇】全球领先的泛视频及AI泛视频一站式生态解决方案提供商——芯睿视将亮相IOTE国际物联网展【IOTE参展商】
相关文章
粤ICP备05006090号-11 版权所有@IOTE 物联网展始于2009 | 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